铁丝红线缠绕 匠心巧手传承


时间:2023-11-28   浏览:1

                  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春仔花”调研



    5月29日,我院文旅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项目课题组前往翔安区洪厝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图片1(1).jpg


       在洪厝社区书记洪抚锡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有幸认识了厦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仔花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洪宝叶、洪素真,并向她们了解了春仔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传承保护,同时也体验了春仔花的制作工艺。


    图片2(1).jpg
    图片3(1).jpg

    春仔花是我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特有的花饰制作手艺,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它是一种以彩色丝线在纸质模型上缠绕出花卉形态,利用卡纸、铜丝、绣线等生活材料,通过缠、绕、捏等手工技巧制作出的发饰吉祥物,它寄寓了人们对安定、富裕生活的向往,是闽南人节假婚庆必备用品。

    图片4(1).jpg图片5(1).jpg


    春仔花技艺源自中原汉文化簪花礼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西晋开始,中原汉族逐渐南下入闽,南蛮之地的图腾迷信融入了汉族的礼俗,簪花习俗逐渐流传。由于闽南炎热的气候环境,鲜花很容易凋谢,无法长期簪插,闽南人以自身的需求为依托,就地取材缠制出这种仿真花。明朝嘉靖年间,祖籍厦门的刑部右侍郎洪朝选返乡祭祖,发现祭品上都插有闽南春仔花,造型独特、色泽亮丽、令人悦目,于是让家眷也学着扎制。春仔花因此也迅速流传开,从中形成闽南的簪花礼。

    图片6(1).jpg


    “春仔花”按习俗用途可分为普通用的“春花”,新婚时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寿花”,丧事用的“答礼花”等。

    图片7.jpg图片8.jpg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仔花不仅仅只是簪花这项闽南本土的非遗技艺,在非遗传承人们的创新下,衍生出了各种的首饰和文创产品。

    图片9.jpg图片10.jpg
    图片11.jpg图片12.jpg
    图片13.jpg图片14.jpg


    丝丝缕缕、缠缠绕绕,春仔花在一代代手艺人传承下,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手艺人百年不变的坚守和期盼。让我们一起将这项非遗技艺发扬光大吧!